BBC中文網:台灣海軍軍艦命名也會起爭議
.jpg)
2016-06-24 12:35:07
1228
中華民國海軍向美國購買的兩艘派里級巡防艦,原先規劃命名為「葆禎」與「福星」,後來改為「銘傳」與「逢甲」,預計明年抵台。此事在政壇引起爭議,對此,國防部長馮世寬表示,會檢討新艦命名。
中華民國海軍向美國購買的兩艘派里級巡防艦,原先規劃命名為「葆禎」與「福星」,後來改為「銘傳」與「逢甲」,預計明年抵台。此事在政壇引起爭議,對此,國防部長馮世寬表示,會檢討新艦命名。
BBC中文網報導,美國售台兩艘「派里級」巡防艦該起什麼名字,在台灣的政壇引起了爭議,因為這兩艘軍艦可能叫做「銘傳」和「逢甲」。
「銘傳」是紀念清代首任台灣巡撫劉銘傳,「逢甲」則是紀念光緒年間台灣進士,曾經在割讓台灣之後參與台灣民主國的丘逢甲。
「台灣人物」
劉銘傳和丘逢甲這兩位歷史人物,通常被用作強調台灣與大陸之間歷史上就關係密切。但是在台灣立法院綠營佔多數的現在,用他們的名字來命名軍艦,可就起了爭議。
表面上看起來,這個爭議和統獨意識形態關係不大,因為提出質詢的民進黨立委蔡適應認為,不論是劉銘傳還是丘逢甲,都和海軍沒什麼關係。
不過國民政府從二戰之後為軍艦命名,只要是人名似乎都和海軍沒什麼關係,遠一點的有紀念張靈甫將軍的靈甫號,近一點的有成功(鄭成功)、鄭和、班超、田單、岳飛、繼光(戚繼光)、子儀(郭子儀)、張騫。
除了鄭成功和鄭和勉強可以與海上武力說是有點關係之外,其他的都是陸地作戰的所謂「歷史名將」。
而且命名「成功」,也把台灣西部原住民給惹了,因為他們認為鄭成功當年曾經「屠殺原住民」。
立法院的決議
台灣海軍現在服役中的四艘「紀德級」驅逐艦,原本也是要按照「紀律嚴明,同揚武德」而取名為「紀德」、「明德」、「同德」、「武德」。
但是台灣的立法院在2005年通過一項決議,要求未來海軍軍艦要以台灣的人名和地名來命名。
但是即使有了這種決議,軍艦的命名似乎還是和政治關係密切,例如台灣前不久下水的「沱江級」快艇,因為沱江在中國的四川省,故而被說成是「不夠台」。
當時台灣軍方的回答是,上一代的沱江號軍艦在1958年的八二三金門炮戰中「奮勇作戰、立下戰功」,為了保持傳統,因此命名為「沱江」是別具歷史價值、也期盼台灣海軍「可以有這樣的忠義精神。」
沒有海軍名將
有從台灣海軍退下來的老兵跟我說,不論是統派還是獨派,軍艦用人名命名都會有一定的困難。
這位老兵解釋說,如果是統派以大中國歷史觀來看,中國「從來就沒有在海戰中獲勝,敗將倒是不少」,找不到什麼可以用來命名紀念的先人。
他說,用陸軍的名人來命名海軍軍艦,海軍的人「不犯嘀咕才有鬼」,那麼如果獨派以台灣為中心的史觀來找,那可就更少了。
講起來,有些立法委員說,應該像美國一樣,但是國民政府中「為國捐軀」、「英勇犧牲」的海軍人物,幾乎全部都是在二戰初期,所以也不符合「用台灣人名和地名」命名軍艦的立法院決議。
如果比照美國的航空母艦用總統的名字命名,在台灣那個爭議就更大,聰明一點的話,也許就該按「紀德級」驅逐艦命名的方式,也就是四個大港口的「基隆」、「蘇澳」、「左營」還有「馬公」。
網友的主意
回過頭來說那兩艘還沒到台灣的軍艦該取什麼名字,台灣的網友倒是出主意了,建議命名為「天安門」和「六四」。
這些網友開玩笑說,這樣的話,兩艘軍艦會被中國方面「自動屏蔽」、「雷達都找不到」並且說這樣的話,用百度也搜不到這兩艘軍艦的相關資料。
玩笑歸玩笑,兩艘軍艦的名字也能引起這樣的爭議,倒也是台灣政治的特色之一。
也許你會說,那麼用台灣的地名就應該沒問了吧?前面提到的那位海軍老兵說,那也不一定,例如玉山不靠海、日月潭是個湖,而且當地原住民也在要求「正名」。
用大城市的話,小城鎮可能就會不滿意,大家都知道華人為小孩命名的傳統向來難搞,現在看來更難搞的恐怕就是給台灣軍艦命名了。
【圖片為資料照】
BBC中文網報導,美國售台兩艘「派里級」巡防艦該起什麼名字,在台灣的政壇引起了爭議,因為這兩艘軍艦可能叫做「銘傳」和「逢甲」。
「銘傳」是紀念清代首任台灣巡撫劉銘傳,「逢甲」則是紀念光緒年間台灣進士,曾經在割讓台灣之後參與台灣民主國的丘逢甲。
「台灣人物」
劉銘傳和丘逢甲這兩位歷史人物,通常被用作強調台灣與大陸之間歷史上就關係密切。但是在台灣立法院綠營佔多數的現在,用他們的名字來命名軍艦,可就起了爭議。
表面上看起來,這個爭議和統獨意識形態關係不大,因為提出質詢的民進黨立委蔡適應認為,不論是劉銘傳還是丘逢甲,都和海軍沒什麼關係。
不過國民政府從二戰之後為軍艦命名,只要是人名似乎都和海軍沒什麼關係,遠一點的有紀念張靈甫將軍的靈甫號,近一點的有成功(鄭成功)、鄭和、班超、田單、岳飛、繼光(戚繼光)、子儀(郭子儀)、張騫。
除了鄭成功和鄭和勉強可以與海上武力說是有點關係之外,其他的都是陸地作戰的所謂「歷史名將」。
而且命名「成功」,也把台灣西部原住民給惹了,因為他們認為鄭成功當年曾經「屠殺原住民」。
立法院的決議
台灣海軍現在服役中的四艘「紀德級」驅逐艦,原本也是要按照「紀律嚴明,同揚武德」而取名為「紀德」、「明德」、「同德」、「武德」。
但是台灣的立法院在2005年通過一項決議,要求未來海軍軍艦要以台灣的人名和地名來命名。
但是即使有了這種決議,軍艦的命名似乎還是和政治關係密切,例如台灣前不久下水的「沱江級」快艇,因為沱江在中國的四川省,故而被說成是「不夠台」。
當時台灣軍方的回答是,上一代的沱江號軍艦在1958年的八二三金門炮戰中「奮勇作戰、立下戰功」,為了保持傳統,因此命名為「沱江」是別具歷史價值、也期盼台灣海軍「可以有這樣的忠義精神。」
沒有海軍名將
有從台灣海軍退下來的老兵跟我說,不論是統派還是獨派,軍艦用人名命名都會有一定的困難。
這位老兵解釋說,如果是統派以大中國歷史觀來看,中國「從來就沒有在海戰中獲勝,敗將倒是不少」,找不到什麼可以用來命名紀念的先人。
他說,用陸軍的名人來命名海軍軍艦,海軍的人「不犯嘀咕才有鬼」,那麼如果獨派以台灣為中心的史觀來找,那可就更少了。
講起來,有些立法委員說,應該像美國一樣,但是國民政府中「為國捐軀」、「英勇犧牲」的海軍人物,幾乎全部都是在二戰初期,所以也不符合「用台灣人名和地名」命名軍艦的立法院決議。
如果比照美國的航空母艦用總統的名字命名,在台灣那個爭議就更大,聰明一點的話,也許就該按「紀德級」驅逐艦命名的方式,也就是四個大港口的「基隆」、「蘇澳」、「左營」還有「馬公」。
網友的主意
回過頭來說那兩艘還沒到台灣的軍艦該取什麼名字,台灣的網友倒是出主意了,建議命名為「天安門」和「六四」。
這些網友開玩笑說,這樣的話,兩艘軍艦會被中國方面「自動屏蔽」、「雷達都找不到」並且說這樣的話,用百度也搜不到這兩艘軍艦的相關資料。
玩笑歸玩笑,兩艘軍艦的名字也能引起這樣的爭議,倒也是台灣政治的特色之一。
也許你會說,那麼用台灣的地名就應該沒問了吧?前面提到的那位海軍老兵說,那也不一定,例如玉山不靠海、日月潭是個湖,而且當地原住民也在要求「正名」。
用大城市的話,小城鎮可能就會不滿意,大家都知道華人為小孩命名的傳統向來難搞,現在看來更難搞的恐怕就是給台灣軍艦命名了。
【圖片為資料照】
作者介紹
延伸閱讀
社群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