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未成功的社會主義革命

2016-06-06 18:02:54
2303
在民主黨的初選中,他在多州打敗希拉蕊,而在整體白人選民中,他在每一個年齡層和收入階層都勝過對手──除了六十五歲以上老人,和每年收入二十萬美金以上的富人族群。
美國從來不是社會主義的溫床,甚至美國沒有社會主義的政治勢力,成為所謂的「美國例外主義」(American exceptionism )。在二十世紀上半葉,美國有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運動和政黨,但相對於歐洲,勢力相當微弱。到了二十世紀下半的冷戰時期,社會主義這個詞變成一個禁忌,一個很少人敢碰的字眼。
直到現在,一個自稱社會主義的七十歲老頭,從去年夏天宣佈參與民主黨總統選舉初選後,引起強大旋風,對希拉蕊造成嚴重威脅──即使現在看來他幾乎勢必輸給希拉蕊,但他在年輕白人中的支持仍然是遠大於她。
這場颶風,不只是因為這位老先生的個人魅力,而是美國的意識形態出現了一場社會主義革命。
直到現在,一個自稱社會主義的七十歲老頭,從去年夏天宣佈參與民主黨總統選舉初選後,引起強大旋風,對希拉蕊造成嚴重威脅──即使現在看來他幾乎勢必輸給希拉蕊,但他在年輕白人中的支持仍然是遠大於她。
這場颶風,不只是因為這位老先生的個人魅力,而是美國的意識形態出現了一場社會主義革命。
1.
桑德斯(Bernie Sanders)是成長於六十年代的反戰左翼青年。在七十年代四次以小黨身份參與佛蒙特州的地方選舉都敗選。1981年,他以獨立身份競選佛蒙特最大城市柏靈頓(Burlington)的市長,意外當選,成為美國唯一的獨立黨籍市長,並且是極少數自稱是社會主義者的市長。 

1990年他當選眾議員,又數次連任;2006年選上參議員;在2012年的參議員選舉,他以七成得票率大勝。
桑德斯最早進入全國公眾視野是2010年,他在參議院反對奧巴馬總統要延續布希時代的減稅政策,發表一個八小時半的演說,批判美國的不平等和寡頭政治。
2015年四月,他在柏靈頓宣佈參選總統,並參與民主黨黨內初選。
從宣佈參選時,桑德斯就強調他只會尋求小額募款,而不會透過超級PAC(政治行動委員會)來募款。在他宣佈參選後的二十四小時內,就獲得一百五十萬美金捐款,到年底獲得七千三百萬美金,捐助者超過一百萬人,而2016年一月的整個月他就獲得兩千萬美金。去年他的多場造勢晚會,不論是超高知名度和超有錢的希拉蕊或者是川普都比不上他的晚會人數。
在民主黨的初選中,他在多州打敗希拉蕊,而在整體白人選民中,他在每一個年齡層和收入階層都勝過對手──除了六十五歲以上老人,和每年收入二十萬美金以上的富人族群。
為什麼?
桑德斯最早進入全國公眾視野是2010年,他在參議院反對奧巴馬總統要延續布希時代的減稅政策,發表一個八小時半的演說,批判美國的不平等和寡頭政治。
2015年四月,他在柏靈頓宣佈參選總統,並參與民主黨黨內初選。
從宣佈參選時,桑德斯就強調他只會尋求小額募款,而不會透過超級PAC(政治行動委員會)來募款。在他宣佈參選後的二十四小時內,就獲得一百五十萬美金捐款,到年底獲得七千三百萬美金,捐助者超過一百萬人,而2016年一月的整個月他就獲得兩千萬美金。去年他的多場造勢晚會,不論是超高知名度和超有錢的希拉蕊或者是川普都比不上他的晚會人數。
在民主黨的初選中,他在多州打敗希拉蕊,而在整體白人選民中,他在每一個年齡層和收入階層都勝過對手──除了六十五歲以上老人,和每年收入二十萬美金以上的富人族群。
為什麼?
2.
1906年,德國社會學者Werner Sombert則出版一本重要著作「Why Is There No Socialism in the United States?」(美國為何沒有社會主義?),他的主要答案是美國快速經濟成長的現實和預期,加上人們相信這個國家會給予努力工作的人報酬,是美國沒有社會主義的主要原因。更早之前,連恩格斯都探討過這個問題。許多學者指出美國的社會組織原則和歐洲有著巨大差異,如社會高度平等,社會流動性高,中央政府的虛弱,缺乏封建殘餘,尤其是固定的社會階級,讓社會主義的出現缺乏環境條件。
美國歷史上最著名的社會主義政治人物是在二十世紀初「社會主義黨」(Socialist Party of America)的尤金•德布斯(Eugene Debs),他從1900年開始五次參選總統,最高得票率是1912年的5.99%。三十年代以後,社會主義黨式微,美國共產黨成為比較重要的左翼政治力量,但到二戰後也失去影響力。冷戰時期資本主義和共產主義兩陣營的對立,尤其經過五十年代麥卡錫主義,美國進入紅色恐懼,加上史達林的殘酷暴政讓共產主義成為髒字,連六十年代的新左派革命青年也試圖與老一輩的左派劃清界線。.jpg)
美國歷史上最著名的社會主義政治人物是在二十世紀初「社會主義黨」(Socialist Party of America)的尤金•德布斯(Eugene Debs),他從1900年開始五次參選總統,最高得票率是1912年的5.99%。三十年代以後,社會主義黨式微,美國共產黨成為比較重要的左翼政治力量,但到二戰後也失去影響力。冷戰時期資本主義和共產主義兩陣營的對立,尤其經過五十年代麥卡錫主義,美國進入紅色恐懼,加上史達林的殘酷暴政讓共產主義成為髒字,連六十年代的新左派革命青年也試圖與老一輩的左派劃清界線。
.jpg)
尤金•德布斯
因此在美國,比較左翼的政策如社會福利、財富重分配和對勞工權益的支持,稱作自由派(Liberal),社會主義則是主流社會十分忌諱的字眼。而美國從立國之初的聯邦主義,就有不信任中央政府、強烈個人主義的社會傳統,而二十世紀中期以後對社會主義的排斥,更讓人民連接到對於中央集權乃至「大政府」的不信任;八十年代雷根政府的新自由主義革命,更讓「大政府」成為一個惡魔,以致奧巴馬總統的醫保政策改革,被共和黨右翼刻意稱之為「社會主義」,以製造選民的恐懼。
但時代已經改變。
去年美國第一個初選州愛荷華的地方媒體就指出,在民主黨黨團(caucus)初選前,有43%人黨團參與者自稱是社會主義者;在新罕布什爾州初選前,《波士頓環球報》顯示有31%的民主黨選民自稱為社會主義者,其中三十五歲以下的人有一半人如此自認。2015年十月的蓋洛普民調,民主黨認同者中有49%比較傾向社會主義,傾向資本主義的只有37%。去年底,《紐約時報》民調顯示56%的民主黨支持者表示對社會主義有好感。在今年二月,彭博的一個民調顯示在南卡羅萊那有39%的人自認是社會主義者──這個數字甚至高於桑德斯最後得票率十三個百分點。
這不是從桑德斯才開始的。在2012年,一份蓋洛普調查顯示有53%的民主黨選民對社會主義是正面評價。
在美國歷史上,從來沒有一個社會主義候選人獲得這麼高支持;更值得探究的是,相比于二十世紀初,如今並沒有有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組織在從事動員和組織。當然,這些民調中指的「社會主義」到底是什麼意思並不清楚──大部分民眾想像的是西歐式社會民主體制。桑德斯自己也公開說,他的「社會主義」就是羅斯福的新政和詹森的社會政策所體現出的精神,而他所提出的許多政策主張,也是和許多民主黨人或自由派接近,包括減低財富不平等、提高最低工資、更廣泛的全民健保、降低學生債務、讓大學教育免費、讓工人更容易加入或成立工會;他也主張改革政治獻金、支持LGBT權利、支持墮胎權等。他的每一場演講談的是經濟不平等、被企業控制的媒體、富人如何壟斷了民主、全球暖化、奧巴馬的太平洋貿易協定、稅制改革、更嚴格規範華爾街等等。這是一種「民主社會主義」。
無論如何,不論是對社會主義的標籤或是對社會民主政策的接受,在美國都是一個全新的歷史性現象。原因之一,是冷戰結束後,社會主義這個概念和冷戰時期蘇聯東歐的極權體制脫鉤了,西歐的社會主義政黨也放棄原來國有化等強烈主張。更重要的原因,則是從七十年代以來,美國日益嚴重的不平等,尤其是2008年的全球金融風暴,讓新一代青年看到的是一個嚴重不公平的政治經濟體制,包括資本主義的內在矛盾和華爾街對政治的掌控。知名經濟學者Thomas Piketty and Emmanuel Saez估計,在2014年,最富有的1%的人所得約占全國的17.85%。
於是有了2011年底的佔領華爾街運動,這是年輕世代對於資本主義民主體制已經被徹底扭曲的怒吼。而越來越多的主流經濟學者如保羅克魯曼和史帝格裏茲都強調美國的政治不平等如何和經濟不平等惡性循環時,這些想法已經成為另一種主流。
佔領華爾街運動看似沒有具體主張,沒有達到什麼具體目的,但實際上,他們不僅改變了人們的意識,改變了美國的政治一成,也創造出許多草根的新社會運動,如「Fight for 15」(爭取最低工資為每小時十五美金)。更重要的是,不少佔領華爾街的主要成員很早就加入支持桑德斯競選,幫他建立屬於新世代的數位平臺、串聯與組織網路。
因此在美國,比較左翼的政策如社會福利、財富重分配和對勞工權益的支持,稱作自由派(Liberal),社會主義則是主流社會十分忌諱的字眼。而美國從立國之初的聯邦主義,就有不信任中央政府、強烈個人主義的社會傳統,而二十世紀中期以後對社會主義的排斥,更讓人民連接到對於中央集權乃至「大政府」的不信任;八十年代雷根政府的新自由主義革命,更讓「大政府」成為一個惡魔,以致奧巴馬總統的醫保政策改革,被共和黨右翼刻意稱之為「社會主義」,以製造選民的恐懼。
但時代已經改變。
去年美國第一個初選州愛荷華的地方媒體就指出,在民主黨黨團(caucus)初選前,有43%人黨團參與者自稱是社會主義者;在新罕布什爾州初選前,《波士頓環球報》顯示有31%的民主黨選民自稱為社會主義者,其中三十五歲以下的人有一半人如此自認。2015年十月的蓋洛普民調,民主黨認同者中有49%比較傾向社會主義,傾向資本主義的只有37%。去年底,《紐約時報》民調顯示56%的民主黨支持者表示對社會主義有好感。在今年二月,彭博的一個民調顯示在南卡羅萊那有39%的人自認是社會主義者──這個數字甚至高於桑德斯最後得票率十三個百分點。
這不是從桑德斯才開始的。在2012年,一份蓋洛普調查顯示有53%的民主黨選民對社會主義是正面評價。
在美國歷史上,從來沒有一個社會主義候選人獲得這麼高支持;更值得探究的是,相比于二十世紀初,如今並沒有有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組織在從事動員和組織。當然,這些民調中指的「社會主義」到底是什麼意思並不清楚──大部分民眾想像的是西歐式社會民主體制。桑德斯自己也公開說,他的「社會主義」就是羅斯福的新政和詹森的社會政策所體現出的精神,而他所提出的許多政策主張,也是和許多民主黨人或自由派接近,包括減低財富不平等、提高最低工資、更廣泛的全民健保、降低學生債務、讓大學教育免費、讓工人更容易加入或成立工會;他也主張改革政治獻金、支持LGBT權利、支持墮胎權等。他的每一場演講談的是經濟不平等、被企業控制的媒體、富人如何壟斷了民主、全球暖化、奧巴馬的太平洋貿易協定、稅制改革、更嚴格規範華爾街等等。這是一種「民主社會主義」。
無論如何,不論是對社會主義的標籤或是對社會民主政策的接受,在美國都是一個全新的歷史性現象。原因之一,是冷戰結束後,社會主義這個概念和冷戰時期蘇聯東歐的極權體制脫鉤了,西歐的社會主義政黨也放棄原來國有化等強烈主張。更重要的原因,則是從七十年代以來,美國日益嚴重的不平等,尤其是2008年的全球金融風暴,讓新一代青年看到的是一個嚴重不公平的政治經濟體制,包括資本主義的內在矛盾和華爾街對政治的掌控。知名經濟學者Thomas Piketty and Emmanuel Saez估計,在2014年,最富有的1%的人所得約占全國的17.85%。
於是有了2011年底的佔領華爾街運動,這是年輕世代對於資本主義民主體制已經被徹底扭曲的怒吼。而越來越多的主流經濟學者如保羅克魯曼和史帝格裏茲都強調美國的政治不平等如何和經濟不平等惡性循環時,這些想法已經成為另一種主流。
佔領華爾街運動看似沒有具體主張,沒有達到什麼具體目的,但實際上,他們不僅改變了人們的意識,改變了美國的政治一成,也創造出許多草根的新社會運動,如「Fight for 15」(爭取最低工資為每小時十五美金)。更重要的是,不少佔領華爾街的主要成員很早就加入支持桑德斯競選,幫他建立屬於新世代的數位平臺、串聯與組織網路。
3.
希拉蕊勢必會取得民主黨總統候選人資格,那麼一個重要問題是,桑德斯的近千萬支持者,他所激發出的民眾熱情和動力會如何延續下去?這會如何改變民主黨和美國政治? 

希拉蕊
對他們來說,最美好的前景是像1964年的共和黨總統候選人高華德之於共和黨──他雖然選輸,卻可以重塑共和黨的未來議程。但這很困難,因為選舉動員和建立更日常的組織是很不一樣的。之前民主黨內引起年輕人熱血風潮的人,如2004 年的迪恩(Howard Dean)(很巧,他也來自佛蒙特州,當時是州長),在初選落敗之後,支持他的力量轉變成為影響力不小的草根組織,但對民主黨本身的衝擊不大。2008年奧巴馬動員了數量巨大的年輕志工和支持者,但他當選後的這個組織「Obama for America」,也沒有太強的力量。
桑德斯已經迫使希拉蕊的立場更往左傾,包括她反對TPP、要對富人加稅、加強對華爾街的管制等等,因此民主黨的進一步左轉是可預期的。對很多草根幹部來說,如何延續桑德斯的「革命」不是桑德斯的工作,而是他們的。有的人會在六月舉辦「人民高峰會」(People’s Summit),有的人會嘗試在民主黨代表大會上影響黨代表讓民主黨更往左轉,有的人會去參與之後的地方選舉,更多人在辯論要創造什麼樣的組織、網路,以延續這股動能。.jpg)
對他們來說,最美好的前景是像1964年的共和黨總統候選人高華德之於共和黨──他雖然選輸,卻可以重塑共和黨的未來議程。但這很困難,因為選舉動員和建立更日常的組織是很不一樣的。之前民主黨內引起年輕人熱血風潮的人,如2004 年的迪恩(Howard Dean)(很巧,他也來自佛蒙特州,當時是州長),在初選落敗之後,支持他的力量轉變成為影響力不小的草根組織,但對民主黨本身的衝擊不大。2008年奧巴馬動員了數量巨大的年輕志工和支持者,但他當選後的這個組織「Obama for America」,也沒有太強的力量。
桑德斯已經迫使希拉蕊的立場更往左傾,包括她反對TPP、要對富人加稅、加強對華爾街的管制等等,因此民主黨的進一步左轉是可預期的。對很多草根幹部來說,如何延續桑德斯的「革命」不是桑德斯的工作,而是他們的。有的人會在六月舉辦「人民高峰會」(People’s Summit),有的人會嘗試在民主黨代表大會上影響黨代表讓民主黨更往左轉,有的人會去參與之後的地方選舉,更多人在辯論要創造什麼樣的組織、網路,以延續這股動能。
.jpg)
桑德斯
當然,他們將要對抗的是另一股新的力量,背後川普的右翼民粹主義。
這兩股力量將構成一個新時代的美國。
作者張鐵志,臺灣政治與文化評論家,活躍于兩岸三地,曾任香港《號外》雜誌主編、《彭博商業週刊中文版/總主筆》,著作有《聲音與憤怒》《時代正在改變》等多種。
本文摘自互聯網原創專欄騰訊《大家》(http://dajia.qq.com)。《大家》微信號:ipress掃描以下二帷碼查看更多文章。.JPG)
當然,他們將要對抗的是另一股新的力量,背後川普的右翼民粹主義。
這兩股力量將構成一個新時代的美國。
作者張鐵志,臺灣政治與文化評論家,活躍于兩岸三地,曾任香港《號外》雜誌主編、《彭博商業週刊中文版/總主筆》,著作有《聲音與憤怒》《時代正在改變》等多種。
本文摘自互聯網原創專欄騰訊《大家》(http://dajia.qq.com)。《大家》微信號:ipress掃描以下二帷碼查看更多文章。
作者介紹
-
騰訊· 大家
中文互聯網第一輿論場——彙聚中文圈最優秀的作者,關注兩岸三地甚至世界前沿,為讀者提供最有價值的觀點,最值得閱讀的文章。http://dajia.qq.com/
延伸閱讀
社群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