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清德觸犯「八戒」,面臨「三輸」危機,能不回頭?

2025-02-25 16:58:37   4053


面對未來可能到來的危機,賴清德實應深切反思,改弦更張,以免在觸犯「八戒」之後遭受民譴。

陳國祥/評論

賴清德掌權已有九個月,雖然不能說施政一無是處,毫無作為,但他接掌時台灣面臨的內內外外問題原已嚴重,掌權後基本路線偏差,犯了諸多錯誤,使得台灣面臨的問題更加深重。

賴清德的民意評價越來越低。根據台灣最權威的民意調查機構《美麗島電子報》公布的最新民調,針對賴清德的執政表現,有48.6%民眾認為滿意,有41.7%民眾感到不滿意,顯示民眾對賴清德的不滿意度創上任後新高,有不少原本觀望的民眾給予賴清德負評。民調顯示,這次賴清德的總統執政滿意度是過去7個月以來首度低於5成,同時執政不滿意度達到就任以來新高。民調也說,雖然賴清德就任9個月以來,執政滿意度加了3.4個百分點,但認為不滿意的民眾也增加16.4個百分點,代表原本保持觀望態度的民眾,大多人對賴清德轉為負評。

《美麗島電子報》也針對賴清德信任度進行民調,結果顯示,有5成民眾信任賴清德,與上月相比,減少3.1個百分點;另有4成表示不信任,比上月微增0.1個百分點。民調點出,賴清德就任9個月以來,這個月的總統信任度創新低,不信任度則達到新高。

賴清德政府何以民意支持度直直落?歸納起來,他至少觸犯「八戒」,以致於施政到處碰壁,國內外處境日益惡化。這「八戒」是:

1、在野黨不可欺:民進黨「雙少數」執政,無法再全面執政,對於立法院多數席次的在野黨必須尊重、接受、妥協,尋求折衷方案。但賴清德對在野黨採取對抗政策,窮盡體制內外手段壓制與對抗,致使朝野關係更加惡化,陷入不可調和的惡鬥中。如此下去,不止政爭不絕,也將使執政黨備受掣肘,政績空無。

2、國會不可侮:民主政治權力分立、相互制衡是天經地義的,不可與其對抗。台灣若是內閣制國家,或者行政院長任命必須獲得立法院同意,則現在的執政團隊是國民黨加民進黨的聯合體;如果台灣是法國式的雙首長制國家,經過第二輪投票,總統可能是侯友宜。民進黨「雙少數」執政根本是當年李登輝與民進黨聯手修憲刻意為之造成的偏失。民進黨對立法院多數決達成的決議,一再透過釋憲、覆議、青鳥包圍立院以及「大罷免」等行動杯葛,拒絕尊重國會,等於是否定民意的投票結果,安能信其有維護民主憲政體制的心意?

3、中國大陸不可敵:台灣民眾絕大多數無法接受現狀下一國兩制式的統一,也無法認同中共體制,但與大者、強者周旋,必須事之以智,而不可暴虎馮河,否則將自陷不利。賴清德堅決反對任何有一中涵義的政策,在去中國化、抗拒交流、倚美反中各個方面走極端,使得兩岸關係益趨緊張,多數民眾失去對他處理兩岸關係能力的信心。

4、川普不可信:美國是台灣倚靠的主要協防者,但川普美國眼前利益至上,對「民主同盟」無感,對「戰略夥伴」無視,反而不滿台灣交的保護費不夠多,又「偷走」美國的晶片產業,而且貿易逆差逐年擴大,因而作勢施壓台灣。從他處理俄烏戰爭背叛烏克蘭及歐洲國家的行徑,以及聲言淨空加薩由美國接管的粗暴言行,可以斷定他不會善待台灣,只想從中獲益,不無拿去交易的可能。賴清德卻崇信美國,將使未來受損可能更大。

5、司法不可奴:憲法法院成為民進黨否決國會決議的工具,憑藉的是全面執政時代任命與通過的諸多無脊大法官相挺,司法該有的獨立性無法取信於民,加上經由司法行政權的運用,在偵辦、起訴案件上顯有雙重標準之嫌,另人感到司法已淪為掌權者的奴婢。另有多起內部對手被偵辦案件,當事人控訴「政治介入司法」,更讓民眾懷疑司法的獨立性蕩然。至於有準司法權性質的監察院彈劾與糾正權,其為執政黨保駕護航的行徑斑斑可考,更令人權力的分立與制衡備受扭曲。

6、仇恨不可煽:執政當局及其附隨者動輒將反對黨、異議人士栽贓為中共在地協力者,聽命於習近平,迭將紅帽子扣於其頭上,一副「非我族類必屬匪類」的狹隘、粗暴、霸道嘴臉,毫無包容異見、尊重多元的民主涵養,致使社會的仇恨情緒不斷增長。現在發動「大罷免」,在全台煽動仇恨情緒,更使政治對立、社會撕裂更加嚴重。賴清德一面呼喚和諧,一面鼓動政爭,言行不一,誠意備受質疑。

7、公民團體不可裝:在「大罷免」行動中,許多民進黨側翼將自己裝扮為公民團體,其實受其暗助與指揮。過去許多為公益或價值觀呼號奔走的公民團體,在民進黨執政後偃旗息鼓,投靠依附,跟許多媒體及文化人一樣,取得諸多利益。這些行為都損害公民團體及公共知識分子的職分,也損害民主的社會基礎,令人痛惜。

8、宵小不可親:執照黨用人以及選擇合作對象,所依據的識人與選材標準必須符合社會的賢能評價,但執政黨選才、用人與合作夥伴不乏品德卑劣之徒,也有不少倖進之徒,其中不無企圖進行官商勾結以謀私利者,令人對其識才與用人標準浩嘆不已,其所帶來的弊害層出不窮,挫損了施政績效與社會觀感。

賴清德觸犯「八戒」,致令從去年520就任至今,執政近10個月,台灣所有建設近乎全面停擺,政府總預算也被在野黨大幅刪減,政府處於半癱瘓狀態。賴清德執政裡裡外外打結,既沒有績效也沒有也願景可言,民眾越來越失望,對他以高傲強硬態度對付在野黨,也多深不以為然。這樣的政府過一天算一天,不求有突破性作為,儼然已成看守政府。

賴政府內憂深重,外部環境也日益惡化,由於應對無方,甚至逆反而行,因此造成更深危機,執政黨的未來前景難以樂觀。今年持續推動的「大罷免」,可以預見,民進黨將有所得,也有失,最後結果不可能取得立院過半席次立院席次。這樣的結果堪稱為輸。這也將影響明年底的地方公職選舉,前兩次民進黨已經慘敗,現在政治情勢沒有改觀,如何能翻轉選情?然後,2028年的總統與立法院將再大選,民進黨如果輸了前兩項選罷,執政又拿不出亮麗績效,難保不會失去執政江山。

面對未來可能到來的危機,賴清德實應深切反思,改弦更張,以免在觸犯「八戒」之後遭受民譴。

【圖片為文章示意圖,資料照】
作者介紹
  • 陳國祥

    陳國祥,政治大學新聞系、新聞研究所碩士,台灣資深媒體人,曾任中央通訊社董事長、中央選舉委員會委員、《自立晚報》總編輯、《中國時報》總編輯、《中時晚報》社長、臺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委員、《中國時報》特約主筆、時報育才董事長。 現為傳媒顧問。
延伸閱讀

社群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