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重來一次,國民黨能贏四大公投嗎?
.jpg)
2021-12-21 17:15:27
17952
四大公投的挫敗,不是國民黨不夠中間、不夠團結,而是從頭到尾都沒有搞清楚這場公投的樣貌與模型,看錯了考題卻答得虎虎生風,越認真寫就越錯。這次的重挫,該負責指揮的黨中央,自然責無旁貸;反客為主的戰鬥藍,沉浸在同溫層中無法自拔,也少不了責任;至於停筆拒答的侯友宜,反而沒那麼重要。
單厚之/評論
國民黨要感謝李靚蕾,「蕾神」主演的超華麗復仇戲碼,佔據了所有的媒體版面、網路聲量,無暇顧及國民黨公投大敗及檢討,不管黨主席朱立倫或新北市長侯友宜都鬆了一口氣。
兩天前,國民黨召開中央工作會報,分析四大公投結果,得到的結論依舊是民進黨動用國家機器、繼續爭取中間選民、策略錯誤等老調;而所謂「策略錯誤」竟是指不該喊「四個同意」、只要固守兩個提案就好,聽起來更像是黨中央對「戰鬥藍」的埋怨、甩鍋,完全聽不到任何具體的改進方向跟作為。
撇開國民黨虛應故事的檢討不談,這幾天媒體的特稿或評論,也多半是重談國民黨無能、戰鬥力不足、一盤散沙的老調,彷彿一切的失敗都是因為國民黨的黨性、基因如此,藍軍支持者唯一能做的,就是不要再對國民黨抱持任何希望,不期不待、不受傷害。
但試問,在這一番看似撲天蓋地的檢討之後,藍軍有找到任何解決、改進的方法嗎?今天如果時光倒流,讓國民黨再補考一次,一個月後重新公投,國民黨拿著這些藥方,就會有不同的結果嗎?民進黨依然會動用國家機器,國民黨又能多爭取多少中間選民,只喊「兩個同意、兩個尊重」,公投結果就會不同嗎?
更要問的是,這次公投的挫敗,對國民黨明年底的「九合一」大選有任何的啟發嗎?國民黨的策略、技術上會有任何改變、提升嗎?
這次的公投,四個議題的正反得票高度接近,顯示多數投票民眾在四個議題都採取一致的立場,不是「四個不同意」、就是「四個都同意」,而不站在政黨立場的中間選民,幾乎都沒有出來投票,這是以往「公投綁大選」時都不曾出現過的情況。
由於是第一次公投不綁大選,藍綠兩黨都沒有可以參考的基準,對於投票的情況都有不同程度的誤判。民進黨直到投票前還認為形勢一片大好,「四個不同意」都有機會跨過25%的門檻;國民黨方面也同樣認為,即便投票情況可能不如預期,萊豬仍有一線希望,除了核四之外,其餘三項公投的同意票應該都會高於不同意。
結果兩黨都錯了,投票率遠低於兩黨的想像,而國民黨錯的更離譜,四項公投的同意票都被不同意打趴。事實上,不只兩黨錯了,這次所有的民調也幾乎都失準,在一、兩個月前,所有民調都顯示有高達6成的民眾一定會投票,直到接近投票前降到約莫5成出頭,但沒有一家民調料到投票率會如此之低,也沒有一家民調顯示四個不同意都會大於同意。投票是對人或對事的差異,遠比各方想像都來得大得多。
我們用現在的結果回推就會發現,藍綠其實都沒有辦法在事前描繪出這場公投的可能樣貌,但綠軍顯然比較貼近最終的結果。若用考試來比喻,國民黨從一開始就看錯了考題,再怎麼奮力答題,結果也不可能是對的;而民進黨相對瞭解這道「公投」題,所以得分自然比較高。
因為對綠營的基本盤有高度的信心,民進黨從一開始的策略就是「擁抱基本盤」,不相信有中間選民的存在,甚至最好打到所有中間選民都倒胃口,在這場公投中置身事外。最終的結果也非常接近民進黨的設定。
而國民黨則是依照傳統的選舉思維,看到一開始的民調贏這麼多,覺得隨便都可以碾壓民進黨,所以朱立倫才一開始會喊出是對民進黨的「不信任投票」。因為自信滿滿、因為民心向我,所以並沒有認真的看待、分析、解讀這場公投的邏輯,只是不斷的喊價、打高空,民進黨喊300場下鄉,國民黨就喊1218場,至於詳細的規劃跟內容,根本完全沒有。
國民黨中央將失敗歸咎於「四個都同意」,但事實上正是因為國民黨中央遲遲沒有辦法定下清楚的明確的政策,朱立倫和副秘書長林為洲、羅智強三個人居然能有三種主張,最終才被戰鬥藍搶了主導權,最終不得不跟著喊「四個都同意」。如果黨中央一開始能有明確的主張,戰鬥藍也萬萬不會跟黨中央不同調。
戰鬥藍的「四個都同意」是全面對抗的思維,當民進黨喊出「四個不同意」時,如果國民黨的主張七折八扣或只有半套,必然會被藍軍支持者認為軟弱,難以激起熱情。而黨中央最終的抉擇,顯然也一定程度認同這樣的思維。但選舉的結果證明,不少藍軍支持者最終仍然覺得國民黨軟弱、不成器,還是沒有買單。
從國民黨上下在公投宣傳的過程可以看出,國民黨從頭到尾都沒想到中間選民會跑得乾乾淨淨,從來沒想到會是不過門檻且全軍覆沒的結局。因為錯估敵我的強弱形勢,才會導致滿盤皆輸。如果國民黨事前有體認到、評估過自己可能是相對弱勢,整體的策略自然就會截然不同。
在確定弱勢的情況下,國民黨合理的策略是放棄全面對抗,集中火力選擇最有希望贏的議題單點突破(也不會是兩個同意),把所有的心力放在中間選民身上,以對民眾切身的影響為主、對民進黨的攻擊反而次要。公投的結果證明,國民黨認為最有把握的萊豬,同意票反而不如公投綁大選,國民黨連哪個議題比較好打都搞錯了。
如果戰略上認清自己是弱勢,預想到自己可能會被剃光頭,國民黨在與地方首長的互動方式,自然也會不同,更不至於發生縣市長消極以對、侯友宜「我思故我在」的問題了。
四大公投的挫敗,不是國民黨不夠中間、不夠團結,而是從頭到尾都沒有搞清楚這場公投的樣貌與模型,看錯了考題卻答得虎虎生風,越認真寫就越錯。這次的重挫,該負責指揮的黨中央,自然責無旁貸;反客為主的戰鬥藍,沉浸在同溫層中無法自拔,也少不了責任;至於停筆拒答的侯友宜,反而沒那麼重要。
逝者已矣,公投的挫敗,國民黨也不可能有更多的檢討跟改變。但問題是,明年的九合一大選,國民黨真能看得懂考題之後再下筆嗎?還是會又一次的重蹈覆轍?
【圖片為資料照】
國民黨要感謝李靚蕾,「蕾神」主演的超華麗復仇戲碼,佔據了所有的媒體版面、網路聲量,無暇顧及國民黨公投大敗及檢討,不管黨主席朱立倫或新北市長侯友宜都鬆了一口氣。
兩天前,國民黨召開中央工作會報,分析四大公投結果,得到的結論依舊是民進黨動用國家機器、繼續爭取中間選民、策略錯誤等老調;而所謂「策略錯誤」竟是指不該喊「四個同意」、只要固守兩個提案就好,聽起來更像是黨中央對「戰鬥藍」的埋怨、甩鍋,完全聽不到任何具體的改進方向跟作為。
撇開國民黨虛應故事的檢討不談,這幾天媒體的特稿或評論,也多半是重談國民黨無能、戰鬥力不足、一盤散沙的老調,彷彿一切的失敗都是因為國民黨的黨性、基因如此,藍軍支持者唯一能做的,就是不要再對國民黨抱持任何希望,不期不待、不受傷害。
但試問,在這一番看似撲天蓋地的檢討之後,藍軍有找到任何解決、改進的方法嗎?今天如果時光倒流,讓國民黨再補考一次,一個月後重新公投,國民黨拿著這些藥方,就會有不同的結果嗎?民進黨依然會動用國家機器,國民黨又能多爭取多少中間選民,只喊「兩個同意、兩個尊重」,公投結果就會不同嗎?
更要問的是,這次公投的挫敗,對國民黨明年底的「九合一」大選有任何的啟發嗎?國民黨的策略、技術上會有任何改變、提升嗎?
這次的公投,四個議題的正反得票高度接近,顯示多數投票民眾在四個議題都採取一致的立場,不是「四個不同意」、就是「四個都同意」,而不站在政黨立場的中間選民,幾乎都沒有出來投票,這是以往「公投綁大選」時都不曾出現過的情況。
由於是第一次公投不綁大選,藍綠兩黨都沒有可以參考的基準,對於投票的情況都有不同程度的誤判。民進黨直到投票前還認為形勢一片大好,「四個不同意」都有機會跨過25%的門檻;國民黨方面也同樣認為,即便投票情況可能不如預期,萊豬仍有一線希望,除了核四之外,其餘三項公投的同意票應該都會高於不同意。
結果兩黨都錯了,投票率遠低於兩黨的想像,而國民黨錯的更離譜,四項公投的同意票都被不同意打趴。事實上,不只兩黨錯了,這次所有的民調也幾乎都失準,在一、兩個月前,所有民調都顯示有高達6成的民眾一定會投票,直到接近投票前降到約莫5成出頭,但沒有一家民調料到投票率會如此之低,也沒有一家民調顯示四個不同意都會大於同意。投票是對人或對事的差異,遠比各方想像都來得大得多。
我們用現在的結果回推就會發現,藍綠其實都沒有辦法在事前描繪出這場公投的可能樣貌,但綠軍顯然比較貼近最終的結果。若用考試來比喻,國民黨從一開始就看錯了考題,再怎麼奮力答題,結果也不可能是對的;而民進黨相對瞭解這道「公投」題,所以得分自然比較高。
因為對綠營的基本盤有高度的信心,民進黨從一開始的策略就是「擁抱基本盤」,不相信有中間選民的存在,甚至最好打到所有中間選民都倒胃口,在這場公投中置身事外。最終的結果也非常接近民進黨的設定。
而國民黨則是依照傳統的選舉思維,看到一開始的民調贏這麼多,覺得隨便都可以碾壓民進黨,所以朱立倫才一開始會喊出是對民進黨的「不信任投票」。因為自信滿滿、因為民心向我,所以並沒有認真的看待、分析、解讀這場公投的邏輯,只是不斷的喊價、打高空,民進黨喊300場下鄉,國民黨就喊1218場,至於詳細的規劃跟內容,根本完全沒有。
國民黨中央將失敗歸咎於「四個都同意」,但事實上正是因為國民黨中央遲遲沒有辦法定下清楚的明確的政策,朱立倫和副秘書長林為洲、羅智強三個人居然能有三種主張,最終才被戰鬥藍搶了主導權,最終不得不跟著喊「四個都同意」。如果黨中央一開始能有明確的主張,戰鬥藍也萬萬不會跟黨中央不同調。
戰鬥藍的「四個都同意」是全面對抗的思維,當民進黨喊出「四個不同意」時,如果國民黨的主張七折八扣或只有半套,必然會被藍軍支持者認為軟弱,難以激起熱情。而黨中央最終的抉擇,顯然也一定程度認同這樣的思維。但選舉的結果證明,不少藍軍支持者最終仍然覺得國民黨軟弱、不成器,還是沒有買單。
從國民黨上下在公投宣傳的過程可以看出,國民黨從頭到尾都沒想到中間選民會跑得乾乾淨淨,從來沒想到會是不過門檻且全軍覆沒的結局。因為錯估敵我的強弱形勢,才會導致滿盤皆輸。如果國民黨事前有體認到、評估過自己可能是相對弱勢,整體的策略自然就會截然不同。
在確定弱勢的情況下,國民黨合理的策略是放棄全面對抗,集中火力選擇最有希望贏的議題單點突破(也不會是兩個同意),把所有的心力放在中間選民身上,以對民眾切身的影響為主、對民進黨的攻擊反而次要。公投的結果證明,國民黨認為最有把握的萊豬,同意票反而不如公投綁大選,國民黨連哪個議題比較好打都搞錯了。
如果戰略上認清自己是弱勢,預想到自己可能會被剃光頭,國民黨在與地方首長的互動方式,自然也會不同,更不至於發生縣市長消極以對、侯友宜「我思故我在」的問題了。
四大公投的挫敗,不是國民黨不夠中間、不夠團結,而是從頭到尾都沒有搞清楚這場公投的樣貌與模型,看錯了考題卻答得虎虎生風,越認真寫就越錯。這次的重挫,該負責指揮的黨中央,自然責無旁貸;反客為主的戰鬥藍,沉浸在同溫層中無法自拔,也少不了責任;至於停筆拒答的侯友宜,反而沒那麼重要。
逝者已矣,公投的挫敗,國民黨也不可能有更多的檢討跟改變。但問題是,明年的九合一大選,國民黨真能看得懂考題之後再下筆嗎?還是會又一次的重蹈覆轍?
【圖片為資料照】
作者介紹
-
單厚之
媒體工作者
延伸閱讀
社群討論